人物专访--你以为在聊吃?不,我们在聊百味人生体验
来源:隐贤微信公众号
|
作者:隐贤(转)
|
发布时间: 2020-04-20
|
1932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美食到百味人生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野生厨房》等综艺节目美食顾问
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陈立 专访

又到喝花式咖啡的季节了
不免想起一位老先生
香港的茶餐厅里,有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而且卖得还不错;多年前,亚视有两套他主持的节目,其中以美食与心理为主题的《越食越疯狂》曾获港人热捧。
不少大名鼎鼎的老饕,来杭州都要找他带路觅食,其中包括了美食大家沈宏非和号称京都美食活地图的陈晓卿……
他是陈立,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却也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野生厨房》等综艺节目等美食顾问。
陈立老师设计的“荷宴”之“荷塘月色”

陈立老师设计的“荷宴”之“清汤鱼圆”
听陈立老师讲美食如沐春风,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从人类学、历史、生物学、科学的角度,将一种食物讲得水落石出,拈花微笑。
一粒米中探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在四川报国寺,有一副非常漂亮的对联,其上有文:“一粒米中探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可见,吃在中国先贤们的眼中,对一个国家的形成、稳定和一个民族的兴旺,以及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多大作用。

在中国古代,“宰相”又被称为“辅鼎”。它的意思是,当部落开大会时,那个用勺子在鼎中搅拌食物,负责调配出整个部落美味的人,就是宰相。我们也常说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白了,其实我们应该说的是“不为良相变为良厨”。古代的哲人将道理总结得更加透彻,所以有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一个大国就是平衡、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就如同烹饪时将各种味道平衡成为一道美味一样。
美食是一种审美体验
吃对人们而言极为重要,但陈立老师认为,美食不单纯是享受的过程,也不单纯是一个打动你味蕾,让你开胃、开心的过程,它更多的代表了一种审美体验。

比如,我们听到一首好听的歌,看到一幅好的油画,或者一幅好的山水画,都会给自己带来美的享受。吃到一味美味,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类似的审美享受,这就是一种美的体验。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美的追寻,对美的追求,其实引领着人类的进化。
那么,到底何为审美对象?陈立老师经常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被一滴露水、一朵花打动的时候,这是一个小的审美刺激。而当我们被一幅壮丽的山水、日落日出所感动时,这就是一个有更大信息量的对世界的感悟。所以,美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人类生命的旺盛和生命力的旺盛。”

有些人说,美得有距离,美得有节奏,美得跟自己有一定关系。这些观点都不错,但陈立老师认为更重要的是,美要能够彰显生命的饱满和生命的力量。同理,美食在根本上也是一种使我们的生命力更加壮盛、顽强和生机勃勃的过程。
一方物产,一方性格
隐贤: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怎么样的角色?
陈立: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就应该有着诗意和远方,即使目前是将就的。那么构成生活的具体内容,吃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它不但是我们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同时也支撑着我们生命体的繁衍,生命体的健康和生命体不断地去享受生活的能力。

陈立老师设计的“荷宴”之“清凉一夏”

陈立老师设计的“荷宴”之“荷叶粉蒸肉配虾仁藕饼”
生活与吃,有着这样子的密切的互动的互相彰显的意义在其中。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人类不断地进化,成为了这个星球最大的一个种群和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的时候,我们身上依然有着生物的特性--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漫长的生命过程当中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是我们要从周边得到能量的补充。在经过我们的吸收、分化、分解以后,将剩余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是由我们人体当中唯一的能够跟外部进行能量交换的胃肠道系统来完成的。
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的,有植物,动物,微生物,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部分的矿物质。它几乎涵盖了我们所认知的自身之外的这个生态世界的全部。也因为如此,我们注重生态世界的维护和生态的平衡。对于我们能够从生态世界当中取得我们新陈代谢所必需支撑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微量元素,矿物质,是有着极大的意义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生态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没有我们参与到生态世界中去,我们也没有生态的任何特征和意义。
隐贤: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这一方水土是怎么养育着一方人呢?
陈立:一方水土就有一方水土的出产,就有一方水土奉献给人类的物产,这些物产包括各种各样的食材,各种各样的配料,各种各样的气候条件,以及建立在这些食材、配料、气候基础上人的饮食习惯。当一方人跟这样的饮食习惯进行互动时,在和风细雨,日月积累中,就形成了一方人的特有性格。

陈立老师设计的“荷宴”之“荷香鸭汤煨面”
一方水土供养一方人,最典型的代表物就是这方水土的一些经典菜肴,经典食物。在这个背后,相同的物产也会形成有差别的性格基础,我们常讲四川人的那种豪爽,那种暴烈的性子,那种让人们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川味,川味我们讲的主要是性格不是味道。可是同样吃辣的云南人,怎么就跟四川人有那样的差别呢?同样是辣,怎样来烹调这个辣,怎样让这个辣能够在感动人的情绪,激发人际交流当中信息量的同时,让人的性格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陈立老师说得一口好菜,全然来自渊博的学识,以及对蔬菜瓜果、风土人情的了解,“习惯观察思考,你就可以联想,不乏表达的机会”,他认为所谓“美食家”或者吃喝上的知名,无非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似乎原本就很平常。
隐贤顾问
陈立
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美食节目主持。
G20国宴美食顾问
《舌尖上的中国1、2》、《风味人间》、《野生厨房》等美食节目顾问
亚洲文明对话中《美食与精致生活》 主讲嘉宾
美味中国文化评委
香港亚洲电视台主持美食节目《越食越疯狂》